“24岁很神奇,因为它距离18岁和30岁一样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培学员 谈智敏
(资料图)
满怀期待,2021年我来到了华西医院麻醉科,那时的我24岁。
华西医院是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住院医师培训的医院,将一批又一批医学院毕业生从“毛坯”,培养成了能独立行医的合格医生。
面对最好的成长平台,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我以为我的未来将是平坦大道,鲜花满布;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其实,我并没有为这一切做好准备。
“麻醉医师这个职业对于临床思维的要求并不亚于其他任何专业的医生。”
谈智敏在床旁与患者进行沟通
一通被喊停的电话
“病人这么年轻就有硅肺,他什么职业?胰腺肿瘤具体在哪个部位?有多大?病人什么症状?”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访视胰腺手术的病人,在病房里,我作为麻醉助手打电话向左云霞老师汇报工作,刚刚说完第一个病人,就被喊停,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问题。
我哑口无言,原来自己遗漏的信息这么多。 “这些问题看似与麻醉无关,其实是非常重要的,硅肺的患者要关注患者肺功能状态,特别是换气功能;胰腺肿瘤的患者,特别是胰头部位,伴有明显消化道症状时应尤其注意患者插管时返流误吸的风险,如果肿瘤体积大,手术难度也会增加,术中出血风险高,这些都是我们要提前地提防的……”电话那头,左老师悉心讲解,为我解除疑惑。
那一次我深刻地体会到, 麻醉医师的价值并不仅仅只是打麻药,这个职业对于临床思维的要求并不亚于其他任何专业的医生。
一次轮转手册检查
一个下着雨的晚上,麻醉科分管教学工作的吴朝萌老师让我立刻回办公室。规培手册上,5个多月来我所记录的200多个病人信息逐一被老师检查,“这些全是你管的病人吗?”吴老师看着我问道。
“我以为一个组上的病人都可以算上”,我小心翼翼回答,没有一丝底气。
“你这是在造假,你知道吗?我并不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一看见这个手册就会给你下‘不诚信’的定义,规培轮转手册的填写不是儿戏!”吴老师话语中带着责备,我想解释却欲言又止,因为我意识到,在这个手册面前,一切苍白的解释都是徒劳。
是的,每一个我曾经不以为意、抛之脑后的瞬间,最后都可能成为我“不诚信”、胡编乱造、行医不规范、学术不端的证据。 在以后的临床、科研工作亦是如此,每一个步骤都应循证而行,“做人诚为重,为医德为先”,在这个晚上,我又多学了一课 。
“来华西学习,后悔一阵子,不来华西学习,后悔一辈子。”
华西住培的整体氛围给我的感觉非常严格。从“麻醉前48项考核”到“临床24项基本技能”,每一个阶段都有严格的培训与考核制度。从晨课、病例讨论到杂志俱乐部、科研讨论会,临床与科研要求齐头并进。
压力大是真的,能学到东西也是真的。 就像很多来华西进修的外院老师,他们常说一句话:“来华西学习,后悔一阵子,不来华西学习,后悔一辈子。”经历了各科室的轮转,每一个科室都是全新的挑战,都有不同的收获。在忙碌而又充实的住培过程中,时间的积淀在提高临床能力的同时也磨砺了我的内心。感谢每一位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也感谢每一位包容我这位“半成熟”医生的病人。
向疼痛科王小嘉主治医师学习有创操作技术
一次印象深刻的查房
“医生,你能保证让我这个病断根吗?”,一次在疼痛科轮转查房时,病人突然情绪激动地问到,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不敢保证”,带教我的李俊老师回答道。
病人脸上表现出一丝生气。李老师马上又向病人解释:“你得的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这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疼痛……”李老师耐心地向病人解释着疾病疼痛的原因。病人情绪缓和后,李老师又继续告诉病人我们的治疗方案,为病人树立信心:“来到这,我们会给你做手术,为你调整药物。虽然我们不能保证你能完全治愈,但是在我们的治疗下,我们会努力让这种疾病不影响你的正常生活。”
病人听后长舒一口气,说到:“谢谢医生啊,我理解了,这个病太折磨我了,让我回到能正常生活我已经很感激了”。
走出病房,李老师对我们说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肯定还会遇到,每个病人都希望能完全治愈,但事实上医学还做不到这么完美。对于这种病人,我们要耐心的向他解释疾病顽固的原因,并且安慰他不要放弃,给他树立信心。很多慢性疼痛的患者,还很有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所以我们对这些患者的心理治疗也不能忽视。
我突然回忆起刚进入临床学习时,听到的一句医疗界的名言: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生的工作,在大多数时间,需要与患者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书本上并不会教我们怎么与患者沟通,更没有应对病人各种提问的标准“回答模版”,但这些却是我们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必修课。在这次查房中,我对医生这个行业又多了有一层认识。
背着抢救插管包奔跑
疫情期间的某个凌晨,手机震动响起,“师妹,快背抢救包,又来了”,电话那头住院总医师急促地说。
“又来了”,我知道是又有人需要抢救插管了。 疫情爆发以来,值班抢救插管的工作尤其“火爆”。看了看时间,3:43,距离上一次抢救插管,我们也才停下来不到10分钟。
来不及犹豫,我们又冲向了病房抢救病人。这次是在ICU,来到床旁一看,是一位和我看起来同龄的姑娘。抬头一看病人信息,果然,才23岁。难以想象,双肺湿啰音十分明显,却居然来自于这样一个年轻的身体。我和住院总医师一边询问管床医生病人情况,一边准备着抢救工具。摆好体位、吸氧、开口、插管、定位、吸痰。抢救插管过程顺利。
仓促收拾好抢救背包,回去路上,碰到小伙伴与我们相反的方向跑去,我们都知道,又有另一病区需要抢救了,这时已经是凌晨4点多。我们都一样,是一个电话召唤就会背着抢救插管包奔跑的人。
疫情来临,疾病面前,并不会留给我们时间去犹豫,作为医者,我们随时都会义无反顾奔跑。
“尽管自己做的很多努力都不会被人看到,但是我的病人感受到了啊。”
住培的时光,有温度、有努力、有挑战。尽管也曾一次又一次抱怨辛苦与委屈,但回头发现,每一步脚印都变得更加坚毅,每一点成长都记录在临床工作中。比如,和病人接触多了,发现其实医患关系并没有外界说的那么可怕;比如完成病人抢救后,看到病人生命体征恢复平稳的成就感……
一个清晨,得知我的一位等待肺移植的病人终于等到了肺源,我马不停蹄地来到病房为她办理入院,做好术前准备。尽管病人之前转院已有些时日,但我对她印象深刻——这位病人肺功能极差,血糖控制不佳,每一次做检查我都会陪在她身边,血糖控制方案调整了很多次,从餐后水果到营养液再到血糖用药,每天都会反复叮嘱。
与病人家属进行术前沟通
有一天成功把病人送去手术室后,我长舒一口气,离开了病房。当我午休后再次回到病房时,突然有人从后面拍了我的肩膀,“谈医生,我一直在等你啊!”原来是本该上午就离开的病人家属,“谈医生,我是想和你道别,所以一直没走,这段时间谢谢你啊!”病人拉着我的手,眼里泛着泪光。那一刻,我心里涌出一种莫名的感动,尽管自己做的很多努力都不会被人看到,但是我的病人感受到了啊。
18岁,我结束了高中学习,心中埋下当医生的梦想种子;24岁,我从医学院毕业,离开课本,开始进入临床实践工作;30岁,我将结束临床规培、专培,去面对病人和各种突发状况,开始自己独当一面的医生生涯。
18岁到24岁转瞬即逝,白衣路漫长艰辛。但是,真好,我不是孤身一人。来到华西,有很多人教会我很多东西。我一边感叹时间飞逝,反思自己的不够优秀,而另一边又不得不更加努力去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尽管没有跑赢时间,但我跑赢了昨天的自己。
亲爱的们,
我们 持续面向广 大病友、医务人员、医学生、华西校友,征集“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 ,欢迎大家向邮箱hxxcb123@163.com投稿。
期待你的来稿!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非洲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